中、西醫治療原理上有何不同?

在中国人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上了年纪的人有病痛时喜欢去看中医,而年青一辈的患者则无论什么问题都只看西医。其实这种偏向都是由于患者对两种医学的特性 了解得不深所致。在过去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亲眼见到有的病人在患了危及生命的重症时(如心肌梗塞),却贸然选择中医治疗而耽误了抢救的时机。而有些病人觉得不 舒服,但又查不出有什么问题,西医生只好认为是精神压力所致,于是给予抗抑郁药,服后由于其付作用而导致更不适的情况....。究竟何时选用何种医学才合适?要解答这 个问题,必须要对两种医学的优缺点有所认识。

 

中医和西医,不管在对疾病的诊治手段方面,还是对疾病认识的理论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不同。简单概括,我们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西医 中医
治病理论

用现代病理、生理、微生物和药理的知识来研究人体的疾病。其研究过程由宏观到微观,虽然历史不长,但理论更新迅速,对疾病本质的揭示却日新月异。

用阴阳五行理论来分析人体机能的变化。认为人体在健康的慨下,体内各脏器的阴阳应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此种平衡,使得内脏之气能正常运行于经络中, 从而推动血的循环。当阴阳失衡时,经络闭塞,气血阻滞,从而产生了临床上了相应的症状。
虽然历史悠久,但其基本理论却几乎千年不变。

诊治方法

疾病诊断:
除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外,还借助大量的现代科学仪器对人体进行检查(如验血、尿、大便、X光、同位素或电脑造影、超声波及其他器官功能等检查)。医生要 收集齐所有的证据才对疾病作出诊断,因而较少受医生主观困素的影响。

疾病治疗:
直接针对病原或病因单刀直入。例如用化疗杀癌细胞、抗生素杀致病细菌、免疫抑制剂控制免疫性疾病、外科手术清除病变组织等等。即是所谓民间所说的"头 痛医头,脚痛医脚"。

疾病诊断:
很少借助仪器,主要靠对人整体、舌象、脉象进行望、闻、问、切来进行疾病诊断。其诊断以辩证(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主,辩病为次。而由于对证 的理解因人而异,因此较受医生主观困素的影响。

疾病治疗:
通过调整全身状况来驱除疾病。由于其治疗是"按证施治",故同一种疾病可以有不同的治法,而不同的疾病又可用相同的治法。因而对西医中的病原或病因,在中 医是间接通过提高全身修复能力来去除的。也即是西人所说的"holistic"疗法。

优、缺点

优点:
直接快速去除致病原因,疗效差异较少,因而很适用于急病、重病的抢救。

缺点:
(1)由于只直接针对病源,在去除病原过程中,往往会衍生出其他系统的问题(如服消炎止痛药治关节炎症,但其药物却引致胃肠、肝肾的损害),尤其对于需长期服药 治疗的慢性病病人,药物副作用的危害则更深。
(2)由于只直接针对病因,对于查不出病因的病痛束手无策。

优点:
适用于慢性、功能性病人的医治及调理,尤其对那些西医查不出病因、但又有不舒服的病人特别合适。因为其可及时纠正人体的功能不适,防止随后继发的器质性病 变。对比西医,中医所产生的付作用要少得多。尤其是针灸,其付作用几近于零。由于其有调整全身的功效,数千年中国人都将其用于疾病预防。

缺点:
由于是通过调整全身问接去除病因,且煲药也要数小时才能饮用,因此起效较缓慢。对于治疗那些分秒必争的危象和重病显然不适合。另外,诊治凭中医师的个人 经验,病人对治疗的反应不一,造成了疗效的确切性和重复性不高。


无论两种医学有多么的不同,但都有其各自的长、短处。中医虽然发展缓慢,但经历数千年仍能留存于世,可证明其有不可取代的长处。因此,作为医者或患者,应将两种医学 取长补短,使其结合后为患者发挥出最大的疗效。例如化疗病人加上中医针灸治疗,不但可减轻化疗的付作用,同时也由于患者体质的改着而加强了化疗的疗效。因此,任何自视过高或 排斥异己的思维,都将不利于病人的健康及医学的发展。

中醫針灸的當代研究

NIH logo

美國國家衛生局關於針灸療效共识報告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NIH)今天結束的會議一致認為:有清楚的證據證實,針灸治療對手術後和化學療法引起的噁心嘔吐,以及懷孕的噁心,和手術後的牙疼是有效的。

保健提示

Hand acupuncture points

一種發現及治療體內健康問題的簡昜方法

五千年前,中國人已經發現身體上的有些點(後稱為穴位),當身體疼痛或有疾病時,針刺、按壓或火灸這些穴位,其疼痛或疾病就會緩解。

針灸理論

 

高貴林港中医针灸诊所: :
2288-A Elgin Ave, Port Coquitlam, BC V3C 2B2
本拿比中医针灸诊所::
860 Duthie Ave, Burnaby, BC V5A 2P8

 

溫哥華,本拿比,高貴林舜慧中医针灸诊所电话 604 464 6523 (高貴林港诊所)
604 298 6523 (本拿比诊所)


溫哥華,本拿比,高貴林舜慧中医针灸诊所电邮 drzhu@china-acupuncture.net
drmai@china-acupunctur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