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和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对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可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通常症状包括:持续的悲伤感觉,以前喜欢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失眠,想哭,焦虑恐慌,担心,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或身痛,肠胃不适,严重时, 可出现自杀或自残倾向。
抑郁和焦虑的病因还未完全清楚。早年的理论认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在神经触突接口的水平低(1)。这两种神经递质的研究仍在进行,但不少研究显示其他神经递质也可能也起作用(2)。最近的研究显示,其他的神经肽(3),免疫系统(4)和遗传因素(5)可能均与该病发病有关。
抑郁症在西医治疗中最常采取有三种:心理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在严重的情况下)。由于有相当大部分的病人对这些治疗没反映,或不能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所以,探索其他治疗方法就显得很必要了。
1973年,一位姓温的香港神经外科医生,发现针灸能显著减少毒品戒断症状。从此,科学家们开始关注这种古老的中国治疗技术,在治疗情绪障碍如抑郁和焦虑中是否有也帮助。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许多研究已发现,针灸在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上有积极和正面的作用,尤其是当结合心理治疗和草药时,疗效更显著。
美国密歇根州Wayne County郡总医院有项研究,85例患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的病人,经针灸治疗后,超过78%的患者症状好转(6)。
理论研究上,科学家已经发现,针灸能令抑郁患者缺乏的大脑化学物质浓度增加。许多研究还发现,脑羟色胺具有抗抑郁药和镇痛的作用(2),当刺激某些针灸穴位时,可令脑中释放脑羟色胺(6)。
另一个由亚利桑那大学Tucson分校心理学家John Allen和 针灸师Rosa Schnyer所做的双盲对照研究(7), 38名抑郁妇女被随机分成3组:第一组用专门治疗抑郁症状的特定穴位(n = 12),第二组用治疗一般不适的非特异性穴位(N = 11),第三组用假针灸作对照组(N = 10),治疗过程所有针灸师都认为,他们提供的治疗对抑郁症有效。
历时8个星期治疗后,第一组比第二组症状明显减少(P <.05)。然而,第一组与第三组之间的差异只是在显著性边缘(P<0.12),此原因可能是样本太小所致。这研究还发现针灸的症状缓解率(64%)与常规药物治疗的缓解率相约。
此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针灸就可以像常用的心理治疗和药物一样,能有效减轻抑郁症的症状。
针灸治疗抑郁症仍然还有一些争议。例如 Smith等(8)在2010年的研究指出:即使他们没有发现药物治疗优于针灸, 但“未有充足证据证明针灸在治疗抑郁症中,能持续有效” (9 )。尽管存在非议,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针灸是一个安全和有前途的治疗选择,而且,对比精神及药物治疗,具有更小的副作用。另外它也更便宜。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批准针灸作为治疗抑郁症。总的来说,过去四十年的研究数据表明,针灸作为治疗抑郁症的替代治疗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抑郁和焦虑,是由于肝脏和心脏的阴阳失衡,导致相关的经络堵塞导致气血郁结的结果。当用针灸治疗时,可消除经络的阻塞和恢复的气血运行。而中药治疗,则可调补器官气血,恢复阴阳平衡。这是一种整体的治疗方法,它不仅有效治疗情绪障碍,同时也能舒缓生理上的病状。
右边的视频,是我们病人中其中的一位谈及中医治疗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Bunney Jr, W.E., Davis, J.M., 1965. Norepinephrine in depressive reactions. A review.Arch. Gen. Psychiatry 13 (6), 483–494.
2. Barros, H.M., Calil, H.M., Guimarães, F.S., Soares, J.C., Andreatini, R., 2002. The brain decade in debate: V-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6 (3), 613–617.
3. Madaan, V., Wilson, D.R., 2009. Neuropeptides: relevance in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 Drug News Perspect. 22 (6), 319–324.
4. Miller, A.H., 2010. Depression and immunity: a role for T cells? Brain Behav. Immun. 24 (1), 1–8
5. Smoller, J.W., Block, S.R., Young, M.M., 2009. Genetics of anxiety disorders: the complex
road from DSM to DNA. Depress. Anxiety. 26 (11), 965–975.
6. Chen A.,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sequential electric acupuncture (SEA) in the treatment of stress related physical and mental disorders. Acupunct Electrother Res. Oct-Dec;17(4):273-83.
7. Allen JJ, Schnyer RN, Hitt SK.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in women. Psychol Sci. 1998;9:397-401.
8. Smith, CA., Hay, PP., MacPherson, H., 2010. Acupuncture for depressio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Issue 1. Art. No.: CD004046. doi:10.1002/14651858.CD004046.pub3.
9. Smith CA, Hay PP. 2005. Acupuncture for depressio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CD004046.
如对中医针灸有任何疑问,欢迎致电604-464-6523给我们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