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史
据现存文献记载,中医至少巳有三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 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 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 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和发展。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 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 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交通日渐发达,偏远地区如云、贵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以及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 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 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 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 《伤寒论》载方112条,《金匮要略》载方262条,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条,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该书为中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 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该书载列了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病症1700多种。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 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例如:认为某些寄生虫的感染与饮食有关等。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隋唐时期,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公元657年唐皇朝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 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 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载方5300条)和《千金翼方》(载方2571条)。二书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 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认为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对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
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教学方法也有 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 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是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 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 《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 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条,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有了一定的成就。如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 等。而王清任则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 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918)之《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19世纪中叶)之《华洋脏腑图像合纂》;张锡纯(1860-1933)之《医学衷中参西 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陆医学界在政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政策下,令中、西医结合更达到了长足的进展。
中医药学能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存在价值,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中国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而近年它在西方的发展,更令世人 对它为之瞩目。目前加拿大卑斯省对中医针灸巳经立法,将其纳入医疗专业的其中一种。相信今后它能在世人的努力下,得到发扬光大,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中医理论简介
中医基本理论主要有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人将对自然界的认识加以抽象概括后,用于解释和指导医学的理论
阴阳学说:这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阴阳是指宇宙自然万物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两种现象。例如白天、夏季、动、火等属阳;而黑夜、冬季、 水、静等属阴。 在人体中,男性、热症、交感神经系统、脏、好动或机能亢进等属阳,而女性、寒症、付交感神经系统、腑、好静或机能减退等属阴。中医治病时所用的八 纲辩证也是以阴阳作为总纲的,如表症、热症、实症属于阳,而里症、寒症、虚症属于阴。在自然界万物中,阴阳处于动态平衡中,如冬天北半球日短夜长,到了夏天则会 日长夜短以达至两者全年的平衡。正常人健康时,其阴阳也处于动态平衡。一旦阴阳失衡而不能靠自身恢复时,我们则称之为病,此时便要就诊医生,重建体内的阴阳平衡。
五行学说:就是用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的属性、及其互相之间的相生相克现象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理论。例如自然界中木生火,而人体中肝属木、 心属火,当肝阳上亢时,便导致了心火旺盛,病人会出现脾气暴躁的表现。所以治疗上当疏泄肝木后,心火自然得以平息,症状也就自然缓解。这是古人用一种很朴素的自 然辩证法来解释人体的医学理论。
脏腑学说:是中医有关人体结构、生理及病理的理论。包括脏腑及精、津、气、血两个部分
脏腑:分为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五脏的共同特性是"藏精气"(所谓"精气",是气血津精的总称,它是产生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 质基础)。而五脏本身又各具其特异的功能,如心主神、肝主筋、肾主骨等。六腑的共性是"传化物",即将摄入之水谷化精微,同时又排出身体的糟粕。脏与脏之间存着五行的 关系,脏与腑则通过径络构成相应表里的关系,整个脏腑加经络构成了互相联系的整体。
气血精津:如果说脏腑是构成人体基本结构的话,气血精津则是维持生命正常功能的养分。精和气可来源于先天和后天饮食水谷的化生,而血和津液主要来源于后天。
中医对人体病因病理的辩证以及对疾病施治过程的用药、针灸等,基本上就是根据这两大学说的基础上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