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認為,如果身體能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人就會健康沒有疾病。這個平衡概念可以理解為中庸之道,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既適用於人體也符合於自然及社會。如人體方面,中國古代醫師強調所有事情都應中庸,如食品和酒精,有度則益,無度則害。而正常的健康,應包括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全。
中國歷史由古至今,達官貴人都習慣讓醫生幫他們定期補養身體,只要能保持健康,即使白白支付聘來的醫生,也在所不惜。當他們病時,如果聘來的醫生病不能很快將他們治愈,醫生將被解僱,上至御醫,下至貴人私人醫生無一例外。雖然這種嚴苛而耗費的私人保健系統,在我們今天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來看,似乎不切實際。但這概念的背後,卻提示了防患於未然的價值。
中醫認為,健康的基石應是人能常保持正常波動的陰陽平衡。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外界的病邪便可侵入人體內而引起疾病。因此,中國傳統醫學治病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準確辨明陰陽不平衡的性質,尋找相關的病邪,然後選擇適當的治療,如食療,草藥,針灸甚至運動治療,(如太極拳),以糾正這些病理過程。當身體重新恢復了平衡,疾病就被治癒了。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在疾病發生之前,常先會出現陰陽失衡一段時間,因此它可以被視為疾病來臨的身體警告。中國傳統預防醫學的精華,就是要在疾病未來之時,及時糾正早期出現的不平衡狀態,從而預防了疾病的發生。